cover_image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

日照网络在线
2023年10月09日 05:29

以下文章来源于拜读书院 ,作者l益谦

拜读书院 .

激荡思想,为复兴注入澎湃动力!


图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复兴的基础是文化的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增强了中华民族和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只有不断发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全体华夏儿女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包含哪些内容呢?近期,本号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字面含义、起源流变、核心主干、重要载体和传承发展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讲述。

图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字面含义

图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字面含义要从“中华”“优秀”和“传统文化”三个部分去理解。

一、中华


     “中华”一词源于天文,最早出现在《天文经星·中宫》:“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中国”一词,强调地理、方位概念;“华夏”一词,侧重血统、文明内涵。

      “中”的甲骨文是这样的,

图片

它的象形意思是猎猎旌旗下护卫的中央一片土地。


      “国”的甲骨文是这样的,

图片

它的象形意思是兵戈护卫之下的一个城邑(疆域)。“中国”的字面意思就是“天下之中”“中央之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成王时代(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之中:“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是说,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这是地域意义之“中国”。

图片

图片

(何尊 铭文)

《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这是地理意义之“中国”。

《毛传》:“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这是都城意义之“中国”。

《汉书·陆贾传》:“皇帝(刘邦)……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这是政治意义之“中国”。

《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这是民族意义之“中国”。

《战国策·赵策二》:“中国者,盖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这是文化意义之“中国”。图片

      在这片华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中国”一词逐渐由“地域之中国”孕育成为“政治之中国”“民族之中国”“文化之中国”。


       “华”的甲骨文是这样的,

图片

它的象形意思是一朵盛开的花。《诗经》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华”同花,表示生机勃勃、鲜艳夺目的意思,引申出光彩、好看和繁盛之意,还引申为精华、才华之意。


      “夏”的甲骨文是这样的,

图片

它的象形意思是一个正在祭祀或观测太阳的人。每当夏天正午太阳直射头顶之时,就出现了影子最短的现象,也是一年最短的时间,彼时之时节,便被这个族群称之为夏


      “华夏”一词在《春秋左传正义》中云:“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即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为“夏”;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称为“华”。同时,“夏”又有高雅之意,“华”又有繁华之意,自汉朝开始“华夏”便成为中国的代称。

      《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礼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华夏民族从嫘祖制衣开始,逐渐形成了上衣下裳、交领右衽、宽衣缓带、系带隐扣等完备的章服规制,因此我们又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

图片

图片

      只要文字在,文化就在,历史就在;衣冠不绝,华夏不灭,这就是文化自信,这就是“中华”。

二、优秀


      《说文》:“优,倡也。”倡者,乐也,是指表演音乐、舞蹈的艺人。《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就是华夏最早的乐者。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管子》:“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古人认为音乐是天地之精华,音乐能调和阴阳之气,所以“优”字又被引申为调和、协调之意;阴阳调和,则万物化生、物产丰富,又派生出充足、富裕之意;充足富裕,又引申为优良、美好之意。

      音乐起源于天文,是衡量一个民族是否进入“文明”时代的基本要素。《史记·乐书》:“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华夏的礼乐文化,就是从天文的“应天”和“配地”的实践中发展而来的。

       《庄子·天下》:“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上古圣人先贤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由此以来,礼乐文化就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尔雅》:“荣而实者谓之秀。”“秀”的本义是指谷类作物抽穗开花,又有茂盛、美丽、俊美之意,引申为结出的果实和事物的精华。

      《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所谓秀者诚于中,所谓实者形于外。苗而不秀,学习而未立己也;秀而不实,立己而未达人也。

       君子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知止定静安虑得,立己而达人,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才谓之优秀。

三、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四个字从字面意思看,“传”是指传承,“统”是指正统,“文”是指人文,“化”是指教化。


      (一)传承。

      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从一开始就是万世一系地传承下来的,这种独一无二的传承方式和其他民族完全不同。这个传承是从伏羲开始的,他是最早的上古圣王。

      圣王是天下文化的创制者,也是一代代往下传的传承者(《说文解字》:“聖,通也。”就是耳听口授之人,口耳相传以为“王”;“王”就是天、地、人三界贯通之人,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我们华夏民族,就像一个大家庭,圣王如同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把国之神器传给下一代圣王,并一代代的往下传。这种早期传承体系有两个很重要的特征,一是圣王一体,二是血统与文化一体。如果有人非以圣而王天下,那么他就会被推翻,因为他没资格继续给这个大家庭做家长。比如夏桀、商纣、周幽王等,下场皆是如此。

      周朝后期,礼崩乐坏,“圣王一体”的传承体系逐渐走向崩溃。天下无道,圣人虽无天下,却纷纷挺身而出代天弘道。圣与王的分离,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来政治上的长期战乱和文化上的长期纷争,进入了“王非圣也可称王,圣非王也可成圣”的历史时期。王以圣立教而统天下,圣以王为制而布其德,建立了“内圣外王”的思想核心,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传承方式,并让华夏文化的传承既有兼容性和多样性,又始终保持了稳定性和统一性。


      (二)正统。

      正统就是血统+道统,正统必须是华夏血统与华夏文化的一体化,二者缺一不可。

      有人认为“华夏”是文化概念,而非血统概念,并宣称只要认同华夏文化就是中国人。这样的观点,有的属于缺乏最基本的常识和思考,有的则是非蠢即坏、包藏祸心,一个家庭(家族)都讲究血统的纯洁性,更何况是一个民族。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中的有些人也认同华夏文化,但是他们是中国人吗?显然不是。

      同样,那些已经完全西化的数典忘祖的人,虽然他们有华夏血统,但是已经成了失去道统传承的“香蕉人”,有的非但不认同华夏文化,甚至还处心积虑的亡我华夏,这样的人还算中国人吗?显然也不能算。

所以,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李世民说:“中国百姓实乃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如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而求久安,未之有也。”他又说:“戎狄人面兽心,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

魏征说:“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韩愈说:“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

李白说:“胡无人,汉道昌。”

程颐:“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不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

苏东坡说:“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譬如禽兽然。”

辛弃疾说:“古今有常理,以夷狄之腥秽不可久安于华夏。”

刘伯温说:“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

王夫之说:“谓夷狄知有母而不知谁为其父,虽得天下,立法治民与禽兽同。”

而他们的这些观点也都是从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血泪中总结得出的。

      从人类历史上看,一个没有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绝非民粹主义也非种族主义)的民族终将是会消亡的民族,一个不讲民族主义的国家也将会是一盘散沙,甚至会发生长久的混乱。因此,我们讲正统既要讲血统,又要讲道统,还要讲民族主义。

      《文子·道原篇》:“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天下无所归其功;五帝则天法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相让其功。”因此,道统的判别标准就是看文化是否以天地为锚,是否则天法地,而我们华夏文化自始至终都是锚定天地的。《庄子·外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我们的文化和道统也是这样来的。

      血统需要道统的贯穿,道统需要血统的繁衍,才能构筑起华夏民族的整体性。近代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用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三把利刃长期对我们进行渗透洗脑,企图肢解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血统,导致了华夏民族血统和道统的全面破防,形成了许多白左式的错误思想和逆向民族主义思潮,甚至产生了要废中医、废汉字、废中华文化的无知谬论。

      所以,讲正统必须要讲华夷之辨,正统既是血统之防,也是文化之防,两者不可分割。


      (三)人文。

      《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人文的根源来自于天文。

      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解释到:“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天文”就是指阴阳迭运、刚柔交错的自然变化的过程与法则;“人文”就是指依照天道法则、自然规律制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及其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教化。

      华夏圣人先贤很早就掌握了观象授时之法、立竿测影之术,并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太阳历、太阴历、北斗历)+律吕定气制定了完整的、科学的、独一无二的华夏历法,来指导华夏族人的生产生活。这就是,以天文定人文,以天伦定人伦;天伦定,则法天则地合于天;人伦定,则天人两分敬于天。合天伦、顺人伦,立人于天地之间,封邦建国,孕育文明。

      《易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文天象始终是华夏圣人先贤的锚定目标和研究对象,通过观天俯地知道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转法则,懂得地上山川草木成形和变化原理,形成了太极、阴阳、四象、五行、八卦、二十八星宿等系统理论,又用“三分损益法”制作的十二音阶的乐管进行“飞灰候气”发现了十二气的时间规律,再用十二律吕“以调气候、以轨星辰”,这些用来记载天象与乐律的符号,称之为“天文”。而取象效法天文又是以人文化成为目的,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遂成“人文”。

图片

图片

      (四)教化。

      《易经》:“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圣人的作用,就是以真人真言,把天地之道抽象成人文之理,进而教化天下。教化,先有天地,后有圣人出,圣人以天文为依据创造人文,进一步创制立教王天下,再以人文教化百姓,化育万物。教化,就是上所施、下所效,教行于上、化成于下,让天下百姓和天下万物都自然而然地健康成长与生息,这就是“圣人以道立教,以道正天下;君子以道立身,以道正己”,这也是我们华夏文化中的教育观。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礼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由此可见,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教化,从夏、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官学制度,设置了教育机构,从周朝开始明确要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学习;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始开私学;两汉时期,官私并举,中央设太学以及鸿都门学和官邸学,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痒、聚曰序,班固说:“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两晋时期,又设国子学;南北朝时期,设“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四学制;隋唐时期,开科举,设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与弘文馆、崇文馆);宋朝兴书院,建立了分斋教学制度和学田制度,开设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六所专科学校;明朝八股取士,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社学等。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五千年来,华夏民族从中央到地方,从经世教育到职业教育,从“明伦、养性、识字、知经、识纬”的蒙学教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培养教育,建立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树立了敬天法祖、忠君爱国、孝亲顺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华夏文明也因此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未完待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日照网络在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