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博士说碳】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双碳政策解读

袁进,碳博士 碳博士有话说
2025年03月18日 23:15


图片

碳博士,一个腹有诗书的双碳人,一个中年转型读博的二孩老母亲,一个孜孜不倦探索精神王国的俗世人,在这里分享双碳工作、学习研究等话题,欢迎同行交流。

按照老师的要求,一个会议、一场讲座,必须凝练出三句话。那么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的最大感受:①“双碳”工作从“宏观框架搭建”转进入“深化落实阶段”;②“试点示范-市场机制-技术创新-区域协同”的四维路径和“

制度引领与市场驱动”并行的新阶段;③区域转型发展的差异化路径。
一、与双碳相关的目标
1. 明确今年绿色发展方向
报告提出,2025年,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博士说碳】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绿色发展定下了主基调,为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定了信心,明确了目标方向。
2. 一个量化目标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博士说碳】目前有关节能降碳的指标存在两种统计核算口径:一是按照传统的核算方式,二是扣除了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也就是说能源消费总量的统计口径仅涵盖化石燃料。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逐步转变的过程中,约束性指标会以第二种统计核算口径进行考核。这既符合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趋势,也增强了各地完成任务目标的信心。但是,值得深思,在不调整能源强度数字目标的情况下调整能源强度的定义,意味着容许更高的排放。
二、我国双碳目标如何“步步为营”?
从政府工作报告对“双碳”工作内容的表述变化,来看降碳深度、广度和力度的演变。
2021
开局起步阶段
要求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2022
进入碳达峰行动实施阶段
要求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规划建设,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
2023
科学有序推进
要求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完善能耗考核方式。
2024
扎实开展十大行动
强调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025
进入深化落实阶段
政策重心转向系统性攻坚,降碳力度进一步加大,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十周年、各国提交新版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之年,“双碳”工作迎来重要机遇,绿色低碳更应顺势而为。
【博士说碳】双碳目标实现,由于领域广泛,影响深远,所以要系统性布局,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探索实践相结合,顶层设计需要提供法律框架和体制保证,使实现碳中和走在法治轨道上,制定基于科学和创新的路线图;所谓自下而上,是因为没有成熟的经验模式可以吸取,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从数量替代到范式替代,先立后破,并根据情况动态调整。(源自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委员王毅发表观点)
三、“试点示范-市场机制-技术创新-区域协同”的四维路径
1. 试点示范与制度体系完善

①扩大碳达峰试点:将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通过示范工程推动区域低碳转型。 

②碳排放双控制度: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体系,强化重点行业和项目的能耗管控,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

③碳市场扩容: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动碳交易更趋活跃。

2. 市场机制与国际合作

①碳足迹管理: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升产业链低碳竞争力。

②绿色金融支持: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大货币政策对绿色产业的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碳金融产品。

③全球气候治理: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合作。

3. 能源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

① 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沙戈荒”(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能源就地消纳与外送通道建设。

②传统能源低碳改造: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目标接近40%。

③技术示范工程: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智能电网等新增长点,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生材料推广。

4. 区域协同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试验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成渝双城经济圈。

②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

四、制度引领与市场驱动”并行

1.制度性话语权提升:政府工作报告中"单位GDP能耗下降3%"量化指标较去年提升0.5%,体现经济增速与能耗脱钩决心;生态环境部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市"试点扩围,覆盖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经济圈;新修订《可再生能源法》草案明确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5%的法律约束。

2.核心政策工具转向市场化:①碳定价机制深化,全国碳市场成交额突破200亿元,钢铁行业纳入倒计时;广东、湖北试点碳普惠制度,个人碳账户覆盖超3000万用户;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应对预案出台,设立100亿元出口型企业绿色转型基金。②绿色金融体系扩容,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2.0版,定向降低清洁能源项目融资成本150BP;沪深交易所拟增设"绿色低碳"上市标准,要求发行人披露ESG专项报告;全球首单"碳中和"熊猫债发行,三峡集团募集50亿元用于金沙江水电站增效扩容。

博士说碳】这些政策体现了从制度框架、技术应用到市场机制的全链条部署,标志着“双碳”工作进入深化落实阶段。

四、区域转型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和协同新格局

1.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试验区:探索跨境绿色资产证券化,推动港交所发行内地房企"碳中和"熊猫债;建设深港跨境数据流通平台,支持绿色金融科技产品跨境研发。

2.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实施"淀山湖蓝藻智能监测网络",运用AI识别藻类种类并自动预警;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青浦区试点林业碳汇交易。

3.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天府氢走廊",规划布局90座加氢站,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启动嘉陵江干流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工程。

4.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

五、行业变革新图谱

1. 新能源基地与电网升级: “沙戈荒”基地和海上风电建设将改变城市能源供给格局。例如,西北城市可依托新能源基地发展绿电外送经济,而东部沿海城市通过海上风电实现本地清洁能源替代,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2. 煤电低碳化改造与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煤电改造试点(如碳捕集技术应用)为传统能源城市提供过渡方案,而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目标(接近40%)要求城市加速分布式光伏、生物质能等本地化应用。

六、对城市碳中和的影响

1. 试点示范与制度体系:构建低碳转型实施路径

①零碳园区与工厂规模化试点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300个以上零碳园区和工厂,通过集中式可再生能源供应(如光伏/风电)、循环产业链构建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推动工业碳排放强度降低30%以上。例如,胜利油田10万亩光伏田年发绿电5亿千瓦时,成为典型示范案例。

影响:资源型城市(如传统工业基地)可依托试点实现产业替代升级,而制造业城市(如长三角)需加快高耗能企业低碳改造,以符合零碳园区准入标准。

②碳排放双控制度深化

在能耗“双控”基础上新增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约束,重点行业(钢铁、水泥等)碳排放配额分配采用“绩效评价法”,倒逼城市产业结构向高技术、低能耗方向调整。例如,对钢铁行业产能扩张实施严格审批,推动氢基竖炉炼铁工艺应用。

影响:一线城市可通过技术优势率先完成产业升级,而中小城市需依赖政策补贴和技术援助,避免因减排压力导致经济失速。

2. 能源结构优化:重塑城市能源供给与消费模式

①新能源基地与电网升级

• “沙戈荒”基地建设:规划12个大型风光电基地,配套特高压外送通道投资超800亿元,推动西北城市发展绿电外送经济。

• 海上风电布局:东部沿海城市通过本地清洁能源替代减少煤炭依赖,目标2030年外送绿电占比达20%。

影响:能源输出型城市(如内蒙古)需配套特高压输电设施,消纳型城市(如上海)则需完善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

②煤电低碳化改造与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

• 煤电改造试点:推广碳捕集技术(成本降至150元/吨),为传统能源城市提供过渡方案。

• 非化石能源目标: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目标接近40%,要求城市加速分布式光伏、生物质能等本地化应用。

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需平衡减排与就业,而南方城市可借力水电资源扩大绿电占比。

3.市场机制与国际合作:驱动低碳经济竞争力

 ①碳市场扩容与碳足迹管理

• 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至钢铁、水泥、航空等八大高耗能领域,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 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倒逼出口导向型城市(如深圳、苏州)提升产品低碳标准,应对欧盟碳关税(CBAM)。

影响:外向型经济城市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核算体系,而内陆城市可通过碳汇交易(如林业碳汇)获取额外收益。

②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

• 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2.0版,定向降低清洁能源项目融资成本150BP;城投企业可通过绿色债券融资打造“绿色曲线”。

• 技术示范:合肥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氢燃料电池研发,推动“新能源+储能”跨界融合。

影响:绿色债券市场扩容(2025年发行规模预计突破1000亿元),催生城市新产业(如氢能应用)

注:参考中碳汇公号部分观点。

【博士说碳】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双碳政策体系,通过“制度约束-技术创新-市场激励”三重驱动,为接下来的双碳工作提供了系统性框架。各区域城市需结合自身禀赋,在能源结构、产业升级、治理能力等方面制定差异化路径,同时关注区域协同以防范转型风险和降低整体转型成本。未来,“十五五”碳达峰行动方案的细化及国际碳关税等外部压力,将进一步考验城市低碳发展的深度与韧性。
欢迎关注交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修改于2025年03月19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碳博士有话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