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讲述了心理学从西方传入的时候,翻译出现了偏差,Psychology应该翻译为心灵、灵魂,所以笔者认为现在学习的西方的心理学其实是有关于灵魂的规律,而非真正的心理。我对这个观点持观望态度,因为高中时候的生物学就告诉了我们,我们的心(心脏)不具备思考功能,它是身体的一个泵,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现在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学就是脑科学,因为心理学提到的记忆、认知、情绪和行为都是由大脑不同的区域去单独工作或者协作的结果。
不同的人对心理学的解读和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看法和观点,而心理学本身也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认知偏差”,无论是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还是本科的考试,都会提及它。
认知偏差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思考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处理一些复杂的信息的时候,会依赖一些简化的规则来做判断,而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深入研究了人类的思考,提出了[启发式]和[代表性偏差]等概念,进一步推动了认知偏差的研究和发展。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信息处理、决策和记忆的过程中,因心理因素(如记忆、情绪、背景等自身或者外在的)而偏离理性或客观现实的现象。这些偏差通常都是个体自身意识不到或者难以察觉的。
简单来说,认知偏差就是认知偏离了理性或客观事实。所以那句[你永远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提示我们,认知也是获取财富的核心资源之一。实际上,认知不仅影响个体获取财富,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科研决策等等。认知偏差会导致行为偏差,在心理学科普:心理账户效应与(经济行为中的)心理效能中也提到过:心理账户会导致非理性的资源分配方式——行为偏差,这其实和赫伯特观念一致,因为精力有限,所以我们的大脑会划分心理账户,对情绪、注意力和认知的管理也是这样,我认为这是人类进化和在社会竞争中习得的一种节约时间精力的生存方法。
不过,认知偏差也的确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损失或者不舒服的体验等,但通过元认知的方式,比如了解认知偏差的思维过程和类型等,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认知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认知偏差的种类上百种,而在实际生活中个体的认知偏差现象是多种类型认知偏差共同作用的,比如下面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认知偏差现象:
1. 妄下结论
偏差类型:过度概括、跳跃性思维
表现:
个体在面对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没有充分去了解就快速做出的过于绝对的判断,得到的也是过于绝对的结论。比如某个新人第一次参加年会的时候,年会还没有正式开始就感觉年会枯燥乏味,也觉得同事不欢迎自己。
2. 自我实现预言
偏差类型:期望偏差、自利性偏差、选择性注意
表现:
个体在对未来事件的某种预期或假设,导致自己无意中采取的行为或态度使得这一预期成真。比如有的人在参加某个考试之前就觉得自己会考不过,这种“考不过”的信念可能会导致他在考试中不会全力以赴,从而导致失败,证明了他最开始对自己的“预言”。
3. 偏见强化效应
偏差类型:确认偏差、选择性记忆、归因偏差
表现:
个体倾向于搜索、记住和解释信息,已支持自己已有的信念和观点,从而强化自己的偏见。比如,在家庭争吵中我们会发现,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且双方都会找足够的证据去支撑自己的观点。还有,一个政治立场坚定的人只会关注与自己立场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拒绝不同的声音。这也让我想到了互联网的信息茧房。
4. 以偏概全
偏差类型:过度概括、代表性启发、跳跃性推理
表现:
个体基于少数或单一的实践,做出广泛的结论,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比如,有人觉得自己的被单方面分手了,就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和价值,也不会有人爱自己。或者因为某件或者某几件事情没有做好,就觉得自己永远都做不好。小朋友有时候会因为考试触发类似的负性思维,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一时的成绩仅仅只代表当前,也仅仅只是一个分数,可以和孩子一起努力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陷在消极情绪中。
5. “一刀切”思维
偏差类型:二分思维、过度简化
表现:
个体将复杂的情况简化为两个极端,没有看到事物中的灰色地带。比如,在传统的思维观念里,结婚生子和孤家寡人就是人生的两种极端情况,大部分老一辈没有认识到,不结婚生子并不意味着最后会是孤家寡人,也会有朋友的陪伴、事业的支撑、也可以一直谈恋爱等。人生还是有很多种活法。
6. 内外归因偏差
偏差类型:归因偏差、自利性偏差
表现:
评判自己的时候,个体通常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的环境;而在评判他人的时候刚好相反,他人的失败归因于个人特质而忽略外部情境的影响。比如,小明高考没考好他觉得主要原因是题难,但知道初中表妹成绩不好的时候不理想的时候,他第一想法是表妹没有认真准备考试。
7. 情绪推理
偏差类型:情绪偏差、选择性记忆、心理防御机制
表现:
主要表现为个体将情绪当做事实和判定,尤其在情绪状态不佳的时候会很明显。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会觉得一切都糟糕透了,而忽视了身边还是有对自己利好的因素。
8. 默认效应
偏差类型:认知懒惰、锚定效应
表现:
个体倾向于默认选择最简单、改变最少的选项,而不是主动进行思考和选择。比如,在填写一些表格或者问卷的时候,即便默认选项可能会影响自身最终的决策,哪怕这个决策不合适,个体依然会选择。类似于,现在的APP使用协议很少有人认真去看去思考去反馈。
9. 群体极化
偏差类型:群体思维、从众效应、确认偏差
表现:
群体中的意见可能会在讨论后变得更加极端,尤其是在同质化的群体中,个体倾向于寻求彼此间的共识,忽视不同意见的价值。例如,长期处在某个群体中会发现,大家对某一个话题的讨论会逐渐变得激进或偏颇。
10. 选择性暴露
偏差类型:确认偏差、社会认同偏差
表现:
个体倾向于暴露自己于符合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和环境中,从而避免接触与自己立场不一致的信息。这种偏差常见于政治、宗教等领域。例如,人们选择阅读支持自己政治观点的新闻,排斥或忽视与自己立场相反的新闻。
11. 虚假共识效应
偏差类型:社会认同偏差、归因偏差
表现:
人们倾向于认为其他人也和自己有相同的意见、信仰或行为。例如,某人认为大家都支持某个政策,忽视了那些持不同意见的群体。
12. 偏见加强效应
偏差类型:确认偏差、认知失调
表现:
即使有新的证据与某一信念相矛盾,个体依然坚持原有信念,甚至更加维护这种信念而强化信念。比如,某人坚信某种迷信,即使有反驳的科学证据,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这种情况在现在一些身心灵疗愈中的骗局容易看到,其深层原因可能是个体某方面的匮乏导致过度维护某种信念。
除了以上常见的认知偏差现象,还有基本归因谬误、奥卡姆剃刀谬误、道德许可效应等更为复杂的认知偏差。认知偏差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决策,而认识这些偏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避免,从而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判断和决策。
欢迎留言讨论,禁止未经允许抄袭洗稿
感谢大家关注、分享、转发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