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夜读 | 孩子为何要学古诗词,也许这是最好的回答

新华社
2023年07月21日 14:00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安身之地,可小;但安心之地,要大。
图片

读诗词,触摸历史温度


在课本上,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客观的总结陈述。


可是在诗词里,历史被着了色,有了声音,有了画面。


从“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中,孩子品出来的是生活烟火气;从“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孩子能领略到盛唐的恢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孩子感受的是将士报国的壮志。

一个朝代的盛衰荣辱,历史的草蛇灰线,都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


读着这些诗词,孩子与千百年前的诗人们就有了情感共振,遥远的历史不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读诗,亦是读史。


词人诗人们,对孩子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历史陈述者。


图片

图片

读诗词,以文化镌刻自身


一个饱读诗书的孩子,可以从诗词歌赋中见识万里山河。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他看过的书,读过的诗的外在表现。 


读诗词和不读诗词的孩子,谈吐完全是不一样的。


读过诗的孩子,看到黄昏的湖面,飞鸟轻掠,会吟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冬天早上一睁眼,发现窗外雪挂枝头,会轻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词不仅会塑造孩子的一言一行,还会熏染他们的情操。


正所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词可塑造气质,可滋养品质。


读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虽眼前风雨如晦,脚下道阻且长,孩子们也会从容且行之。


若能领会何为“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寓意,他们也会以君子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诗词文化如刻刀,既修言,又修心。


图片

图片


读诗词,打开更辽阔的精神世界


我们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其实,诗本身就是极为壮阔的远方。 


孩子坐在一方窄小的书桌前,便能通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那庐山瀑布倾泻千里的壮观。


只要捧着一本诗词,念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便仿佛置身在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


安身之地,可小;但安心之地,要大。


与诗词作伴,即使书桌旁,也能领略塞上的落日长河、江南的烟雨迷蒙。


无韵不为诗,诗词是绚丽的风景,亦是最动听的音乐。


诗词的平仄,就是一曲好听的歌。


诗词还能让孩子感受不同诗人的人生。


杜甫前半场是鲜衣怒马少年郎,后半场是为生计发愁的中年人。


李白是谪仙人,活得何其恣意,也是失意人,仕途屡屡受挫。


诗词之内,有风月、有千万种人生。能去感受诗词韵味、享受诗词意境的孩子,则拥有了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


诗词是中国人的魂,是历史之魂、文化之魂、精神之魂。


古诗词,是给孩子最好的灵魂教育。


点亮“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洞见ciyu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监制:康丽琳
编辑:雷雯雯、伍越、卿珊
技术支持:AIGC工作室
画家:白雪石
实习生:卜嘉梁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图片
喜欢就点个赞吧!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华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