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我们每天说中文、写汉字,但你知道现在使用的汉字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吗?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现代汉字的“前世今生”。回顾历史,世界上公认的代表古老文明的文字体系,诸如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一度辉煌的文明符号,均已淹没于历史长河。
图|古埃及·罗塞塔石碑|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唯独汉字,自诞生起便延续至今,成为唯一不间断使用的古老文字。
图片来源于央视网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华文明诞生之初,探寻汉字从古至今的“七十二变”……
关于汉字的诞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古籍《淮南子》记载,轩辕黄帝时,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史官叫作仓颉,最初以结绳记事。有一次,他跟随猎人外出狩猎,猎人指着地上的各种野兽的踪迹向仓颉讲解,如何据此判断野兽的去向。仓颉受到启发,依类象形创造出文字。当时天下正遭受灾荒,仓颉造字感动了上天,就下了一场特殊的“雨”,落下数不清的谷米粮食,后人就把这一天叫做“谷雨”。
图片来源于央视网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古文字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与章法。
图|“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金文应用的年代有 1200 多年。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金文的字形变化更加多样。
战国时期,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除秦系文字较多地继承了西周文字特点外,其他四系文字都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所谓“六国文字”。结构歧异、笔画多变,是六国文字最大的特点。
战国中晚期,古隶产生后,笔画隶变成为各系文字普遍的发展趋势。“书同文”以秦篆和秦隶统一六国古文,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到了汉代,隶书以实用性强、易于书写等优点,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为主要字体。
书体的不断变化,使汉字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灵气和勃勃生机。两汉四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为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楷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图 | 来源于朱赢椿《设计诗》
汉字的“七十二变”亦是中华文明的“七十二变”。汉字生命力的持久,根源在于其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结。文明的持续性与文字的存续性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知所从来,方明所往。甲骨到竹简,丝帛到宣纸,刻刀到毛笔,钢笔到键盘……书写汉字的工具载体一直在变,但变的是型,不变的是意。
这份意穿越时空,让古今对话成为可能,让文化血脉得以延续。
来源:央 博, 公益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初审:黄 琪
复审:刘延鹏
终审:刘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