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MathorCup奖杯”获得者经验分享 | 让协作与成长成为获奖的必然!

MathorCup
2025年03月24日 11:02

2025年第十五届MathorCup数学应用挑战赛




今日组委会邀请到了2024年MathorCup数学应用挑战赛“MathorCup奖杯”的获得队伍,来自天津大学的三位参赛者,分享他们的参赛经验,助力大家让获奖成为必然

image.png

从“陪跑者”到“领跑者”的蜕变


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初衷,或许只是对数学的热爱或对挑战的渴望。但初次参赛时,我们和众多队伍一样,在比赛中屡屡碰壁,甚至多次成为“陪跑者”。那时的我们,总将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或“题目太难”,直到后来才意识到:数学建模的赛场从不相信偶然,所谓的运气,不过是实力与策略的必然结果

MathorCup比赛是我们的重要转折点。当最终捧起奖杯时,回望来路,我们深刻体会到:获奖的概率并非玄学,而是通过行动让它从“无穷小”逐步逼近“1”的必然过程

团队协作:1+1+1>3的底层逻辑


数学建模的赛场从不缺乏“分工明确”的队伍——建模手推导公式、编程手敲击键盘、写作手雕琢文字。然而,这种看似高效的“流水线作业”却常常让团队陷入困境:建模逻辑无法落地为代码,算法结果无法转化为论文价值,最终沦为“1+1+1=0”的无效协作。

问题的根源,在于割裂了数学建模的“三位一体”本质:建模手若只懂公式推导,便如同建筑师空有蓝图却不懂施工;编程手若仅会复制代码,便如同工匠盲目堆砌砖块;写作手若只会辞藻堆砌,便如同导游对着废墟侃侃而谈。

我们的突破,始于对“角色融合”的重新定义:建模手需化身“战略设计师”,既能构建模型框架,又能用伪代码翻译逻辑,甚至为论文预设叙事脉络;编程手需成为“逻辑验证师”,在代码实现中反向推敲模型漏洞,用调试结果倒逼理论优化;写作手需扮演“翻译官”,从数据可视化中捕捉模型亮点,用文献检索拓展理论深度,将技术语言转化为评委能感知的价值。

当三人小队不再是被分工割裂的孤岛,而是融合为有机整体时,1+1+1>3便不再是玄学,而是团队协作的必然结果。这种进化,不仅让获奖概率逼近100%,更让每个成员在思维碰撞中完成蜕变——这或许比奖杯本身更珍贵。

让"概率逼近1"的量子优化实战法则


在智慧矿山这类复杂工业场景中,量子计算的优势需要通过算法-硬件-场景的协同训练才能转化为实际竞争力。以下是我们在研究中验证的三大实战法则:


1. 算法迭代法则:从实验室模型到工业级范式

我们通过"问题拆解→量子化重构→约束优化"的闭环迭代,将理论模型淬炼为可落地的计算范式。首先,将智慧矿山的设备配置问题分解为"动态调度""能耗优化""故障预测"等子模块,分别构建QUBO模型。其次,将非线性约束转化为QUBO的惩罚项,需平衡"约束强度"与"求解效率"。最后,在量子云平台上进行"小规模全量子计算→大规模混合计算"的渐进测试。


2. 数据驱动验证法则:构建"数字孪生-量子计算"闭环

我们用矿山实际运行数据构建数字孪生体,通过"虚拟优化→实绩反馈→算法调优"的循环提升求解置信度。首先,将矿山物联网传感器数据接入数字孪生平台,生成动态QUBO模型。其次,用经典算法生成基准解,与量子计算结果进行交叉验证。最后,模拟极端工况,验证算法的鲁棒性。


3. 跨领域知识融合法则:打破"算法黑箱"的思维定式

我们将采矿工程经验转化为量子计算的"先验知识",通过领域知识引导优化方向。例如,将矿山的"安全规程""工艺流程"等经验转化为约束条件;针对智慧矿山的多目标冲突,设计"动态权重调整"机制;在算法迭代中引入采矿工程师的"直觉判断"等。

行动,让不可能成为必然


MathorCup奖杯不是终点,而是对数学建模热爱的里程碑。如果问我们获奖的秘诀,答案很简单:在行动中迭代,在协作中成长,让“概率逼近1”成为无需运气的必然。最后,送给所有参赛者一句话:“不要问‘能不能获奖’,而是问‘今天的我们比昨天强大了多少’。当这个差值持续为正时,奖杯自会向你走来。”

竞赛报名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

图片

或复制下方链接进行报名:

https://www.saikr.com/vse/mathorcup/2025?ces=Public

竞赛信息

MathorCup数学应用挑战赛(原名: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是由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竞赛,旨在促进产教融合,增强学科交叉,拓展参赛者的跨学科视野,提升参赛者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本竞赛迄今已举办了14届,近年来每届有上万支队伍参赛,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竞赛。许多省市、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已将本竞赛的成绩作为考评和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



参赛对象

大赛面向中国及境外在校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与高校教师,具体要求如下:

(1)可以自由组队参赛,每个参赛队伍人数可为1–3人,每支队伍最多3名学生,允许跨年级、跨专业组队,但不允许跨校组队

(2)教师参赛队必须以1名本校教师作为队长报名,另2名队员可以是本校教师或学生。

(3)参赛组别的确定依据是团队成员中的最高在读学历

(4)每支队伍允许最多有一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须为全职高校教师,队伍也可以没有指导老师。



大赛奖项


等级奖项

本届竞赛实行赛区赛、国赛两级赛制;

赛区奖奖项:(本赛区总队数占比)

  • 赛区一等奖(约10%

  • 赛区二等奖(约15%

  • 赛区三等奖(约25%

  • 成功参赛奖(若干):成功提交论文的队伍即可获得。

全国奖奖项(推荐国奖总队数占比):

  • 全国一等(约20%

  • 全国二等奖(约30%

  • 全国三等奖(约50%

以上奖项均有电子版+纸质版获奖证书,且都加盖“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公章。


专项奖金

1.赛后研究基金

支持4个团队,获得“MathorCup”奖杯的队伍可优先申请赛后研究基金资助;获得全国一等奖的队伍也可申请赛后研究基金,经组委会审批后获得资助。资助强度为每队2万元人民币。获得资助的队伍需按照组委会的要求围绕赛题进行后续研究,将竞赛成果整理成论文发表或申请国家专利授权。


2.杉数运筹优化应用基金奖

入围资格:

1、获得2025年MathorCup挑战赛全国奖项;

2、应用国产求解器COPT的运筹优化杰出方案;

3、展现出创新的建模技巧和求解方法;

满足以上条件的一等奖获得者,均有资格申请入围【杉数运筹优化应用基金奖】,经杉数科技公司评审后,卓越奖一队:奖金5000元/队;优秀奖二队:奖金2500元/队


3.Gurobi创新应用奖

评奖标准:

1、 获得MathorCup数学应用挑战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在解题过程中使用Gurobi承担重要核心功能;     

3、展现出将创新思路用成熟求解器落地的综合能力;  

4、展现出创新的建模技巧和求解方法。               

 奖金额度:  

  第一名5000元人民币                       

  第二名2500元人民币                        

  第三名2500元人民币           


4.玻色量子计算应用奖

评奖标准:

1. 获得2025年MathorCup挑战赛全国一等奖;

2. 运用适用于量子计算的QUBO的建模思路;

3. 展现出创新的建模技巧,模型中尽可能少的约束条件。

满足以上条件的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均有资格申请入围【玻色量子计算应用奖】,经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评审后,卓越奖一队,奖金10000元/队;优秀奖二队,奖金5000元/队


MathorCup奖杯

全国一等奖队伍中,每道赛题评出一支队伍,颁发“MathorCup”奖杯。


专属课程

组委会为所有报名选手提供竞赛专属免费课程,共23节,特邀高校优秀数模老师主讲。报名成功后专属课程将自动关联报名账号!


直播讲座

组委会将于比赛开始前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老师,为大家举办线上公开讲座,详细地介绍比赛的准备技巧以及比赛需要的建模知识,具体时间将在开课前通知。

时间安排

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 2025年4月17日

竞赛时间:

2025年4月18日 8:00 至 4月22日 9:00

大赛交流

参赛群6:157024890

组委会官方QQ:2135234783

联系电话&微信:18210922591(郭老师)

竞赛邮箱:mathorcup@mathor.com



MathorCup公众号
图片


组委会微信
图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竞赛官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MathorCup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