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题策略与学术创新
本讲旨在帮助外语教师掌握跨学科选题的思路,挖掘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点。内容将首先探讨学术研究的核心逻辑,分析外语学科(包括文学、语言学、区域国别学)的研究特点,并引导教师从教学中的痛点、文化热点以及学科前沿中提炼出研究问题。随后,讲座将介绍选题的路径与创新方法:交叉学科选题(如文学与数字人文、语言学与社会学)和小语种研究中的“冷门突围”策略。最后,讲座还将分享选题避坑指南,帮助大家避免重复性和空泛性的选题,重点关注选题的可行性评估,包括资源获取与时间管理的关键环节。
2、引言与摘要写作的逻辑架构
本讲将阐述引言写作的几大要素,包括如何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聚焦逻辑呈现研究背景,运用“倒金字塔”结构提出研究问题,以及在创新点表述的跨文化差异(中西方学术对比)。此外,还将探讨摘要的类型化写作,分析描述型与信息型摘要在不同场景中的适用性,并讲解如何选择关键词进行搜索引擎优化(SEO)。通过案例分析,讲座将对比修改前后的摘要样本,帮助外语教师强化信息密度,构建论文的“黄金开头”,提升核心期刊投稿的竞争力。
3、文献综述的系统化构建
本讲首先将分享文献检索的进阶技巧,包括多语种数据库(如CNKI、JSTOR、EBSCO)的整合利用,以及通过引文追踪和知识图谱工具(如CiteSpace)高效挖掘研究资源;讲座还将介绍综述写作的三种逻辑框架——历时性梳理、主题聚类与学派争鸣,讲解如何识别“理论空白”而非“内容空白”;此外,针对常见误区,讲座还将分析如何避免文献堆砌和过度依赖二手资料的问题,帮助外语教师超越简单的“研究现状罗列”,形成具有批判性的学术对话。
4、论文主体写作的学科差异化路径
本讲将阐述不同学科的核心论证范式:在文学研究方面,将探讨文本细读与理论框架(如叙事学、后殖民理论)的适配性,从文化翻译视角切入的方法;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将介绍实证研究的数据呈现规范(实验设计),社会语言学田野调查的特殊性;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将讲解一手史料(如档案、访谈)的批判性使用方法,并分享跨学科论证的整合技巧。
5、学术规范与成果转化
本讲将首先介绍结构优化策略,讲解标题层级的设计与逻辑衔接词的使用,并分享结论写作的“三重升华”技巧,即从研究发现到理论贡献再到现实启示的层层递进。其次,将探讨学术伦理与格式规范,包括多语种混用时引用格式的统一处理(如MLA/APA的变通)以及避免查重陷阱的写作技巧。最后,讲座还将介绍成果转化的渠道,帮助外语教师掌握会议投稿策略与学术网络构建方法,进一步提升论文的学术严谨性与传播价值。
6、科研实践工作坊1:外国文学研究文章写作中需要维系的几种平衡(文学方向)
工作坊将围绕以下三点展开:
(1)读与被读,Read or be read:像任何文章的写作一样,广泛的阅读是基础,而以被阅读为目的的写作其实是一种自我释放和自我表达,它应该像阅读一样是自由的,愉悦的;
(2)中与外: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这自身就构成一种悖论,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更阔大的创造空间,从对象和材料到方法和受众,外国文学研究文章都有其独特性;
(3)文学与学术:外国文学研究像一切文学研究一样,应是美文和学术性、感性和理性的合成。
科研实践工作坊2: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语言学方向)
本讲首先介绍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的概貌。然后以四篇已经发表的多语种领域核心期刊论文为例,介绍问卷调查、访谈、实验和语料库研究方法的适用问题以及研究设计。讲座旨在通过实例介绍上述四种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和过程,为听众开展自己的研究提供借鉴。
科研实践工作坊3: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区域国别学方向)
本次区域国别方向科研实践工作坊将通过法国研究、非洲研究、中外关系研究等不同主题的已发表论文案例,展现知识积累与文献梳理如何影响研究设计的方向与深度,以及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训练掌握适当的研究方法。针对青年外语教师的特点,本工作坊也将围绕如何利用自身语言优势构建扎实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助力外语专业教师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产出有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7、项目选题与申报指导
本讲旨在帮助外语教师实现从论文到项目的有效转化,内容将围绕申报书写作的“双重视角”展开,指导学者从学术价值角度提炼理论突破点,同时从应用价值层面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讲座还将分享预算编制的实用技巧,特别是跨境调研经费的合理规划方法。最后,通过申报模拟与专家点评环节,帮助外语教师优化申报书内容,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